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党委书记、院长,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8)副秘书长、全国酿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471)副秘书长、全国食品工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工业发酵分技术委员会(SAC/TC64/SC5)副主任委员、中国生物发酵产业协会发酵工程技术委员会委员、CAC中国食品法典委员会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IS0 国际标准化组织生物技术委员会(ISO/TC276)专家。长期从事食品、酒类和发酵行业标准化基础研究和标准制定工作。特别是在白酒和酿酒领域,开展前沿性标准化基础研究,形成了以国家标准为主体的技术标准体系,奠定了中国食品院在白酒、酿酒标准化领域的权威性地位。主持和参与国家标准50余项,行业标准20余项。主持完成“十一五”、“十二五”等国家及省部级科研项目10余项。获中国标准创新贡献奖7项,国家级、省部级科技进步奖多项。
保利中轻集团科技管理与产业推进中心主任、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兼任北京食品学会副理事长,国家面向2035中长期发展规划编写组专家、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指南编写专家、国家第六次技术预测专家、国家科学技术奖评审专家、国家高层次人才评审专家、国家自然基金评审专家。长期从事食品营养与生物技术、营养功能食品研究及开发。主持、主研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点研究计划、国家高技术研究发展计划、人事部留学回国人员择优项目等国家、省部级和国际合作研究项目20余项。获授权发明专利70余项,美国发明专利5项、日本发明专利6项,发表学术论文100余篇,其中SCI论文40余篇;副主编高等学校教材2部,参编英文著作2部。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国务院政府津贴专家。兼任功能主食创制与慢病营养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中国轻工业营养与功能食品重点实验室主任、国家市场监督管理总局重点实验室(糖尿病特医食品)副主任、国家新食品资源健康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副秘书长、全国饮料标准化技术委员会秘书长、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儿童食品分会秘书长,中国医疗保健国际交流促进会营养与代谢管理分会副主任委员。主要从事功能性食品原料研究、低GI食品技术体系研究与推广、营养功能食品创制与核心装备研究、功能性评价与营养机制研究等方面工作。近五年来,承担国家和地方政府科技项目15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一等奖5项,主持或参与国家或行业标准/指南8项,承担企业委托科技项目100余项,协助合作企业新增销售百亿元以上,取得了较好的经济和社会效益。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正高级工程师。兼任北京市蛋白功能肽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常务副主任、宁夏大学客座教授、第三届全国特殊食品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副主任委员、全国酵素行业专家委员会委员、全国专业标准化技术委员会委员以及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特殊食品分会理事。多年来致力于天然农林及药食两用资源的综合利用,促进营养保健产品的升级换代,带领团队攻克蛋白质提取、酶膜耦合降解、复合菌种发酵、微生物代谢控制等多项重大技术难关,开发出食源性肽类及天然果蔬酵素产品工业化生产技术,大幅提升了蛋白质资源及果蔬资源的利用价值,延长了资源加工利用产业链。同时,搭建起以营养学为基础的食源性肽类及果蔬酵素产品配料研发、功能评价、质量标准、构效关系及终端产品开发的完整研究体系,使我单位在相关领域的研究处于国内领先水平。主持并参加了国家“十三五”“863”“院所专项”等多项国家级和省部级科研项目,具有丰富的科研及管理工作经验。在国内外期刊发表论文200余篇;申请国内外发明专利100余项,其中获授权美国、日本专利等国际专利10项,国内专利80余项。
女,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党委委员、副院长,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主任,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工业微生物专业委员会主任委员,国际乳品联合会(IDF)微生物分析方法委员会(SCAMDM)主席,IDF中国国家委员会副主席,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益生菌分会副理事长,IDF微生物卫生委员会(SCMH)委员,国际标准化组织/食品标委会/微生物分委会(ISO/TC34/SC9)技术专家,美国分析化学家协会(AOAC)技术专家,《食品与发酵工业》杂志副主编、《微生物学报》杂志编委等。长期开展工业微生物菌种鉴定、评价研究,主持承担国家科技基础条件平台项目、“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子课题“传统酿造食品微生物菌种资源挖掘与评价”、“食源性致病真菌采集与测序”等国家和泰山产业领军人才工程项目“国香型白酒关键工艺合成微生物组微生态调控技术研究及其产业化应用”等省部级项目10余项。获“内蒙古自治区科技进步奖二等奖”等省部级和行业协会科技奖励等各类科技创新奖30余项。制修订国内外标准指南10余项,授权国家发明专利22件,发表科技论文150余篇。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首席专家,国家酒类品质与安全国际联合研究中心主任,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博士研究生导师。兼任全国白酒标准化技术委员会(SAC/TC358)委员,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创新联盟副秘书长,中国酒业协会白酒分会技术委员会副秘书长,中国酒业协会果露酒分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酿造原料真实性评价体系的建立与应用、功能微生物选育与代谢机理研究、传统发酵食品酿造关键技术、发酵产品功能性评价与应用、智能消费者研究等。主持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6项,科技部国际科技合作项目3项,北京市自然基金项目1项,参加国家或省部级科技计10余项,主要包括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国际科技创新合作项目“微生物高值化利用技术的合作研发及其在传统发酵食品(青稞酒)中的应用”;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中俄优质酿造大麦品质资源筛选与工业化应用合作开发”;科技部国际合作专项“中捷啤酒高效低耗优质酿造技术的合作研究与开发”;国家重点研发计划项目“传统酿造生产过程及产品智能感知评价与控制技术研发”等。获省部级科技奖30余项,包括广东省科技进步二等奖,北京市科技进步二等奖,发表论文了60 余篇,授权专利 20 余项。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食品工程研究发展部主任,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兼任功能主食创制与慢病营养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与北京协和医院共建)学术带头人,国际食品法典委员会中国食品法典专家咨询委员会委员、中国临床营养产业创新联盟副秘书长、中国药膳研究会膳用药材与食材委员会秘书长、北京食品学会青年工作委员会副主任,北京工商大学、中国农业科学院兼职硕士生导师,北京健康文化促进会儿童和青少年健康发展专业委员会副主任委员、中国农业科技导报副理事长等职。研究领域包括食品智能感官分析、营养功能食品等新产品的研发、功能原料产业化、食品相关的分子营养学和营养代谢基因组学的评价以及循证营养研究等;发表科研论文50余篇,获授权发明专利12项,获得中国商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等10余项;获国际先进、国内领先等中国轻工业联合会成果鉴定13项;获中国保利集团青年岗位能手1项,中国保利优秀青年人才1项。主持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课题、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专项、北京市朝阳区专利产业化项目等10余项,参与省部级项目20余项。
女,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食品工程研究发展部副主任,博士,正高级工程师。研究领域包括功能性主食研发、食品计算研究、食物GI及SI评价、原料及产品的营养及功能特性挖掘、功效机制研究等。依托功能主食创制与慢病营养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牵头建立了国际GI联合研究实验室,并获得澳大利亚GI基金会认证,带领团队进行了低GI产品开发与人体临床评价等相关研究体系的构建。近年来主持及参与国家重点研发、省部及地方项目30余项,获国内外授权专利10余项、软件著作权3项,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等10余项,发表论文60余篇,其中SCI30篇,EI13篇。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食品工程研究发展部副主任兼研发中心主任,高级工程师。主持和参与国家林业研究专项、“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十四五”国家重点专项、中关村国家资助创新示范区现代服务业试点项目、科技部农业科技成果转化资金项目、北京市科委现代农业领域重大专项、北京市高新技术产业化处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专项、北京市科委高新技术成果转化项目、朝阳区高新技术产业发展专项资金项目等多项科研项目。研究领域包括低GI营养功能食品、慢病营养功能食品、草本发酵技术、功能原料制备和挤压食品及其装备集成研发等。技术服务企业包括完美、宁波御坊堂、新时代国珍、飞鹤乳业、盼盼食品、陕西粮农、全聚德、纳爱斯和同福碗粥等40余家知名企业,累积完成服务创收超过6000万元。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中轻集团科技进步奖等20余项,以第一作者和参与发表SCI 6 篇、中文核心期刊文章30余篇,获授权国际专利2项、国内发明专利30余项。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食品工程研究发展部高级研发工程师,博士,高级工程师,注册营养师(RD),河北工程大学校外研究生导师,中国健康管理协会膳食营养健康分会理事,河北省工业和信息化厅专家库专家。主要从事药物小分子合成与评价,功能食品与医用食品研发和评价,慢病人群的膳食营养干预与健康管理,运动营养食品功能评价营研究和食品消费行为与智慧感官研究等工作。近年来,参与国家科技重大专项(重大新药创制)1项,主持或参与营养功能食品开发及评价类科技项目课题10余项,获得省部级科技进步奖8项,获得中国发明专利4项,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参与撰写我国首部《中国超重/肥胖医学营养减重指南2021》,主持或参与撰写食品类产业发展规划4部。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食品工程研究发展部中心主任,功能主食创制与慢病营养干预北京市重点实验室主任助理,博士,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保健协会健康科学技术应用推广工作委员会副秘书长。主要从事特医食品配方依据循证研究、原料筛选与评价、组方设计与优化、工艺研发与放大、中试与产业化落地、产品检测以及注册流程研究等特医食品全产业链技术集成体系的研究,并参与糖尿病、呼吸系统、肾病等多项特定全营养食品国家标准的制定工作,开发特医及慢病相关产品10余种,建立糖尿病、肥胖等慢病健康管理体系并实现推广应用。主持及参与“十三五”国家重点专项子课题3项,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专项1项,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2项,朝阳区科技专项4项。在国内外学术刊物上发表学术论文20余篇,其中《Nature》子刊2篇,申请及授权国内发明专利5余项,参与行业标准1项,参与专家指南共识1项,参与编专著1本,相关研究成果获得奖项5项,其中省部级一等奖2项,二等奖1项。
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食品工程研究发展部新产品研发与工程技术中心副主任,博士,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食品功能因子及营养功能食品创制等领域的技术研发及健康功效评价与应用研究。主持和参与了国家自然科学基金项目、北京高精尖产业重大创新支撑专项、北京市科技成果转化平台建设专项、北京市科技服务业专项、十四五国家重大研发计划子课题、河北省重点研发计划项目等国家及省部级项目10余项,企业横向合作项目20余项,获中国商业联合会科技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科学技术奖一等奖等,发表论文20余篇,获授权国家发明专利6项。
女,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食品工程研究发展部GI国际合作与科普食育中心副主任,高级工程师,注册营养师。研究领域包括功能性焙烤食品研发与评价、儿童功能食品研发与临床功效评估、新食品功能原料开发与营养科普推广等。服务盼盼食品、旺旺、丁香、金久奇等20余家企业,研发上市产品30余款,包括低GI蛋黄酥、营养欧包、燕麦饼干等,作为骨干人员参与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重大科技专项、朝阳区科技计划等科研项目20余项,发表国内外学术论文20余篇,授权国家发明专利10余项,获得省部级和地市级科技奖励10余项。
女,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食品工程研究发展部GI国际合作与科普食育中心中心主任,农学博士,美国康奈尔大学访问学者,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食物血糖生成指数(GI)研究与科普推广、功能性食品开发与精准营养及功效评价等相关工作,先后搭建体外模拟消化、体外模拟结肠发酵以及生物分子互作等研究体系。截至目前,作为科研骨干参与“十四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十三五国家重点研发计划”、“北京市科技计划”、“公益性行业(农业)科研专项”以及“河北省重大科技专项”等国家重点研发、省部级及地方科研项目10余项,目前累计发表学术论文30余篇,授权国内外发明专利3项,荣获中国商业联合会、中国食品工业协会等科技奖4项,参与地方食品产业发展规划2部。
女,中国食品发酵工业研究院发酵工程研究发展部主任,中国工业微生物菌种保藏管理中心副主任,博士,正高级工程师。兼任中国微生物学会微生物资源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标准样品技术委员会(TC118)委员、中国合格评定国家认可委员会(CNAS)实验室技术委员会标准物质/标准样品专业委员会委员、全国标准物质委员会审评专家组专家、全国制鞋标准化技术委员会“鞋类和微生物”工作组委员SAC/TC 305/WG4技术专家,CNAS实验室认可和RMP认可评审员。长期从事工业微生物菌种资源保藏管理、开发与多相分类鉴定技术研究,标准菌株与标准样品产品研制与开发,在食品、环境、公共卫生、检验检疫等领域具有丰富的微生物操作和实践经验。主持并完成科技部、国家标准化管理委员会等多个省部级研究项目等,编写出版《食品安全国家标准食品微生物检验标准菌株图鉴》、《食品微生物实验室质量管理手册》等相关专著,参与ISO 17034、ISO Guide 30、ISO Guide 80多个ISO标准转化国家标准与CNAS准则工作,制定多个国家微生物资源平台标准,发表专业论文20余篇,获得中国轻工业联合会科学技术进步奖一等奖、中国食品科学技术学会科技创新奖一等奖等省部级奖励7项。
123下一页末页1/3总条数:41